如何防止诈骗:
一、日常生活中如何防范?
1、提高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社会环境千变万化,青年大学生必须尽快适应环境,学会自我保护。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法制和安全防范教育活动,多知道、多了解、多掌握一些防范知识对于自己有百利而无一害。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不贪图便宜、不谋取私利,在提倡助人为乐、奉献爱心的同时,要提高警惕性,不能轻信花言巧语,不要把自己的家庭地址等情况随便告诉陌生人,以免上当受骗,不能用不正当的手段谋求择业和出国,发现可疑人员要及时报告,上当受骗后更要及时报案,大胆揭发,使犯罪分子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
2、交友要谨慎,避免以感情代替理智。
人的感情是主体与客体的交流,既是主观体验也是对外界的反映,本身应该包含合理的理智成分。如果只凭感情用事、一味 “跟着感觉走”,往往容易上当受骗。交友最基本的原则有两条:一是择其善者而从之,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志同道合、高尚的道德情操基础之上,是真诚的感情交流而不是简单的利益关系,要学会了解、理解和谅解;二是严格做到“四戒”,即戒交低级下流之辈,戒交挥金如土之流,戒交吃喝嫖赌之徒,戒交游手好闲之人。与人交往要区别对待,保持应有的理智。对于熟人或朋友介绍的人,要学会“听其言,查其色、辨其行”而不能“一是朋友,都是朋友”。对于“初相识的朋友”,不要轻易“掏心窝子”,更不能言听计从、受其摆布利用。对于那些“来如风雨,去如微尘”的上门客,态度要热情、处置要小心,尽量不为他们提供单独行动的时间和空间,以避免给犯罪分子创造作案条件。
3、同学之间要相互沟通、相互帮助。
在大学里无论哪个学院、哪个专业,班集体总是校园中一个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在这个集体中,大家向往着同一个学习目标,生活和学习是统一的、同步的,同学间、师生间的友谊比什么都珍贵,因此相互间应该加强沟通、互相帮助。有些同学习惯于把个人之间的交往看作是个人隐私,但必须了解,既然是交往就不存在绝对保密。有些交往关系,在自己认为适合的范围内造当透露或公开,更造合安全需要,特别是在自己觉得可能会吃亏上当时,与同学有所沟通或许就会得到一些帮助并避免受害。
4、服从校园管理,自觉遵守校纪校规。
为了加强校园管理,学校制订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规定。制度总是用来约束人们行为的,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给同学们带来一些不便,但是制度却是必不可缺的,况且,绝大多数校园管理制度都是为 控制闲杂人员和犯罪分子混入校园作案,以维护学生正当权益 和校园秩序而制定的。因此,同学们一定要认真执行有关规定,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积极支持有关部门履行管理职能,并努力发挥出自己的应有作用。
二、大学生择业时如何防止受骗 ?
目前,大专院校的招生分配制度正在逐步改革,由过去的国家统一分配过渡到双向选择。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分配单位时,自主性逐步加大,这方面的安全问题,应当引起你的注意。
1、尽可能到人才市场、大学生供需见面会上双向选择,这是主渠道,不要轻率自找门路。学校都希望自己的学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把他们推上最适宜、最需要的岗位,同时进入上述市场,一般都是较正式的机构和厂矿、企事业单位。
2、不要轻易相信,遇有疑问可多方了解。诸如单位状况、将从事工作的性质等,可通过学校组织、亲友了解,有条件的也可以亲自登门,实地考查了解。这样除了防止受骗外,还便于在和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时,使自己更加主动,防止以后发生一些民事纠纷。
3、一旦遇到麻烦,立即向学校学生管理部门、保卫部门、地方公安机关反映,并注意保留证据,提供有关线索,协助调查。这样,才能使你的损失减少到最小限度。
三、如何识别并防止短信诈骗 ?
短信骗术四步 :
第一步:天降横财。该类短信息通常谎称机主己中某公司或驻深某外国公司所举办的抽奖活动的一、二等奖 ( 奖品通常为笔记本电脑、手机、家电甚至小汽车等物 )。
第二步:守株待兔。随后他们就要求当事人预交“邮资”或 “税金”等名目的费用到指定账号,而作案人则事先使用假身份证或骗取他人身份证件,在全国各地的金融储蓄网点开设好账户,并办理好提款卡守株待兔。
第三步:金蝉脱壳。作案人使用的联系工具通常为手机,且全部使用“神州行”、 “岭南行”的手机充值卡,无固定电话,元详细地址。
第四步:逃之夭夭。事主的钱一汇到,作案人便立即用提款卡将钱取走,同时原来的手机号码停止使用,以逃避公安机关的追捕。
如何防止短信诈骗 ?
1、看号码识真假。到目前为止,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向客户普遍发送的短信, 内容都严格限制在开通业务告知、公司组织活动告知、话费通知等方面,这两家公司的短信平台从未对外承揽过广告业务或发送过商业性宣传消息。
2、看银行识地域。骗子们从地域上大致可分为两类 : 一类是呆在深圳的骗子,使用的银行账户涉及各银行;另一类骗子则是来深圳开设账户后即躲到外地 , 通过银行卡异地提取赃款他们所使用的大多为建设银行或交通银行的账号。
3、看内容识手段。手机短信诈骗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公司周年庆典大抽奖”等名义告诉手机用户已“中了奖”,这一类型的诈骗大约占总数的90%;第二类是伪称手头有“罚没走私汽车手机等物品”,愿意低价转让,有意者可汇款邮购。
保卫处宣
2010.7.19